完成的第三課,你明白到生命無 Take two,歷史不能重演,既然你的決定及選擇會影響一生甚至下下代;你又怎能不審慎地走每一步、以致沒有遺憾?
『我知道將有一個白日的昏暗終結,太陽會向我最後一次告別。』 ─ 泰戈爾《採果集》
我討厭太陽!
第一次去殯儀館,是參加祖母的喪禮,那年,我十歲。
只記得,當靈車從地庫駛出街外,耀眼的陽光洒滿一地,在車廂內的我只想到:『嫲嫲 再也看不見太陽了!』非常失落、惆悵與及心很痛很痛;我為那不再見到陽光的嬤嬤悲哀!不是嗎?明早的太陽一樣昇起,但與她無份無關了!
每一次,知道誰不在了,自然的反應一定會抬頭望向天空、望向大地,在絢麗的陽光下,心中浮現沉鬱的心聲:『唉,你再也看不見陽光了!』太陽常常提醒我又一個人離我而去,而且永不回來,我怕它也討厭它!這感覺不停提醒我一件事:死亡已無情地將人隔離!這是非常非常真實的。
墨瑞深知:『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 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
我相信人在理性上是『知道』的,也不認為『會死』是假象。只是不少人在感性世界中不能感受到『死』的真實,也不能掌握抽象的『死』;這是人的限制。惟有身邊的人的生命日漸消逝,那才感到死亡的真實,但事過境遷會淡忘。『會死』也再成為腦海的一個暗淡的影子、一個概念、一椿很遙遠的事。
米奇問:『你怎麼可能隨時作好死亡的準備?』
『我每天想像有隻小鳥兒站在我肩頭上,問著: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是否問心無愧?今天就是我死去的日子嗎?事實上,只要你學了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如果你接受了隨時可能死去的事實,那麼你可能不會這麼爭強好勝。你可能會想多花些時間在關係你心靈的事上。你可能以為『心靈的東西』太多愁善感,不對你的胃口。雖然我也不完全知道『心靈成長』究竟是什麼,但我肯定我們缺少了些甚麼東西。我們太過重視物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我們。』
真的,面對年華老去,有人看『夕陽無限好』;也有人看『只是近黃昏』。同樣的早生華髮,你可以覺得風華不再,也可以覺得頭上華冠極具璀璨光彩。預備自己會死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清楚認知自己真的會死,所以要活得更好。我們的生命豐盛與否不因際遇順逆平厄,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生命中的際遇。如果你永遠從消極的角度來看,那麼你看到的自己,只是不值一哂的過客。
勇敢面對死亡,就能改變這一切嗎?『是的,你把那一切都剝除掉,專注在重要的東西上。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死亡』像一個篩子,篩掉生命中的雜質,留下最寶貴的東西;我們趁著還能自主行動好好活一場!所以墨瑞說:『一旦你學會如何面對死亡,你就學會如何活著。』
墨瑞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努力思考找出人生終極的問題,也就是人人不能逃避的也揮之不去的『死亡』問題。當他的病每況愈下時,他就專注於那即將來臨的事情,他關心自己在快要離去時的心靈世界,他求的不是肉身的康復,而是心靈的滿足;他相信惟有懂得去愛與接受愛,他的心靈才有滿足。因此他認為最有意義的生命是:好好學習付出愛、以及接受愛,這成為他活著的目的。
很多人看似活得很有方向、有目標,卻很少認真想過如果某一日死亡果真臨到,將如何面對?墨瑞在乎仍活著時生活的內容,他清楚掌握到世上惟一能存到永恆的,就是人和愛!因此,他決心將生命投資在人的身上,他選擇了教學,把生命投注在學生身上;在臨走前,把僅餘的生命投注在米奇身上。
想想,當有一日你離開時,你留下的是蕪?還是菁?
余秋雨先生序文寫到羅素說:『生命像一條江,發源於遠處,蜿蜒於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上游狹窄而湍急,下游寬闊而平靜,什麼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納了江河,又結束了江河。』對死亡作了一個非常恰當的詮釋。
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是工作、身分或是學位、事業、家庭、子女,這一切有如寫在水上的字、畫在水面的圖,是虛幻無常隨時變異的,以這些為滿足、為人生的全部。當死亡臨近的時候才發現擁抱著的只是沙灘上堆沙,海浪一來一切化為烏有,抓也抓不住。
惟有肯承認人生如過客,才能在生老病死中早所準備,這就是學會死亡,你的人生不白過;每分每秒都過得美好都值得珍惜,人生的路程充滿美好,像花一樣散發芬芳。
古以色列國偉大的領袖摩西在九十高齡,向上帝禱告說:
『求你教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讓我得著智慧的心。』所以教授在病床上仍勉力教導學生,像日落餘暉,遍洒米奇,溫暖他的身心,期許他的人生旅途行得暢通,少行冤枉路。
墨瑞深知:『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把握當下,珍惜所有才最實在。
有一日,我們會站在上帝面前,你會對祂說甚麼呢?
你能否說:『你賜給我的日子,我走完了。我愛過、痛過、笑過、哭過;也曾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我在每一個順境中看見你的恩典;在每一個困難時刻看見你的慈容。一生道路有你同行,我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