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相約星期二 - 啟蒙系列

寬恕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上一課墨瑞與米奇論『婚姻』;婚姻重要是宜家宜室,也是因為在乎,才會好好的經營一個家。今天,第十二課是談『寬恕』!

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墨瑞說:『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寬恕自己沒去做的事,寬恕自己本應該去做的事,你不能因為什麼事而終身抱憾,等你到了我的年紀,就知道這樣不行…』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總主教圖圖強調,如果受害人堅持加害人必須先道歉,才願意寬恕,反而讓自己成為被主宰的一方;主動寬恕,意味你有自主權。能夠先寬恕,受害人就成為自主的主體,不再是受制於加害人的客體。真是談何容易!

寬恕那沒要求的『寬恕』

北非出生的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在北大演講專題《寬恕》中,我引述其中一段與你分享:『我們總是把給予和寬恕作為一種機制,而不把它作為要意識的東西。因此不存在沒有寬恕的給予,也不存在不給予的『寬恕』。但是這二者尤其不能是同樣的東西。…所以給予和『寬恕』在字面上存在關係。比如英語:give, forgive 等等。第一個問題就是寬恕在只有在被要求的時候、明確和暗含被要求的時候才能被接受,或至少才能去考慮去同意寬恕。這就意味著人們永遠不寬恕那些不悔罪、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不明確請求『寬恕』的人。』

『如果你犯下的罪惡過於嚴重,它超過了罪惡的極端,當它變得慘絕人寰,那就根本談不上『寬恕』。…』

寬恕那不可『寬恕』的

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如果存在寬恕,那它就只應該寬恕那些不可『寬恕』和『不可補救』者,也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寬恕可以原諒,可以補救,那這樣的事情人們是永遠可以做的,它不是寬恕。正如我不斷重復的,寬恕,如果它存在的話,前提就是它不可寬恕,即不可救贖的、非人性的無限制的尺度。』

『揚克裏維其(法國著名哲學 Jankelévitch 1 )自己強調不可補救這個詞,而他所期待的就是凡有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而凡有『不可寬恕』的地方寬恕就變為可能。這就是寬恕和寬恕歷史的總結,第一:寬恕是人的問題,是人固有的,是人的一種權力,或者是上帝具有的、是經驗的,或者是存在對超越性的一種開放。第二,這個界限不同於其他界限:如果存在寬恕的話,是對『不可寬恕的寬恕』,因此寬恕如果存在的話,它並不是可能的,它並不作為可能而存在,它只有在脫離可能的規律之外,在被不可能化、作為無限不可能之不可能的存在。』

一體兩面的愛與恕

你我都不相信理論可以改變世界。理論問題變為生活的問題的時候,你要持守的理論就只能成為你的重擔。於是宗教信仰就成為較具權威的生活行為標準,以基督信仰為例,基督的降臨,為罪人受苦受死,這歷史的事實就已清楚闡明了愛的真諦,捨己的精神。於是,這成了人類向著愛追尋的標準與規範!而上帝因著愛,對人付出了寬恕,所以,在愛中,寬恕是不會單獨出現的,寬恕與愛,是一體兩面的。

聖經記載的神,並不單是愛與恕的神,更是公義的神;由於祂的公義,懲治了耶穌才有救贖,愛與恕就完整地體現於人世間。聖經要求信徒彼此相愛互相寬恕,倫理上是必須,更是出於信仰上的要求。

違反情理的愛與恕

我相當同意法國哲學家德里 達Jacques Derrida 的看法,能被『寬恕』的,就一早應被寬恕,那它不是寬恕。而被要求去寬恕,那一定是一些無法被『寬恕』的事,於是中人被要求去寬恕那些不可『寬恕』和『不可補救』的人及事,也就是在被要求做人性限制的事,即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不合情理喇!正如一個名句:『容之能容未為容,忍之能忍未為忍』一樣的異曲同工!

在聖經中,被寬恕的人先決條件是,他必須有要求。那是說,他有知罪悔罪之態度,才會請求寬恕。基督信仰的寬恕不是誇張的倫理學,更不是被要求我們在沒有被要求、也不值得的地方給予寬恕。  

在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 21-35節中,耶穌說比喻:一個君王寬恕了一個欠了他好幾萬塊金幣又沒錢還的人,因他的哀求,並承諾一定會把一切債務還清。王免了他的債並把他釋放了。

那人卻對一個欠他幾塊錢的同伴,掐住他的喉嚨不放,對他的哀求無動於衷,更把他下在監獄裡。王知道大怒說:『你這個惡奴,只因你向我要求,我免了你所有的債,你不該寬容你的同伴,像我寬容你一樣嗎?』把他關進監獄裡受刑,等他還清全部的債。

耶穌說:『如果你們各人不肯從心裡饒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可見主耶穌也認為,無限的寬恕,不等同姑息、縱容罪人。寬恕是帶有制約性及糾正行為的目的,要使傷害減低甚至終止。這樣的寬恕,是不姑息不縱容的寬恕,是基於愛而有的全面性的寬恕。

愛與恕是必須與悔改吻合;那欠人者求饒,是悔悟,而他的殘酷卻顯示出他對被寬恕並無任何感動,才把人下監。這也是揚克裏維其所期待的,就是凡有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於是本來被寬恕因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

恕己饒人釋此生

『遭際平生怨毒深,『繁華事散逐香塵』;循環天理豈無報,恕己饒人釋此生!』2─(根據杜牧詩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改寫)

別讓自己有任何遺憾,首要是要寬恕自己!我們難以寬恕的不只是別人,其實最要寬恕的是自己,不要再活在自悔自恨中。基督信仰帶來四度的復和、與神、與人、與自己、與大自然。寬恕自己就是與自己復和﹗寬恕不是懦弱,是勇氣和力量。惟有能寬恕自己的人才能真正的寬恕他人。在生命無常中去學習為過去感恩、珍惜現在,更企盼將來。

結語:不需刻意的愛與恕

憂鬱症女士來見心理治療師,訴說她的艱辛。她被家暴、丈夫酗酒又失業。教會的人很關心,勸她寬恕才可以有平安,愛才可以喜樂。她因無法寬恕、包容及愛而罪疚、自責。

心理治療師說:『最愛妳的先是妳自己。妳別追問:他們為什麼;也無需去分辨他們好不好,這些評價留給上帝去做判斷。做妳該做的事情,不該妳做的事情就放手。寬恕與勇氣才是一對,寬恕背後是獲取強大的力量;那是上帝的愛及良善的力量,你對自己與他人有愛,你就被那鼓力量所包圍,寬恕就會毫不費力自然地活出來。』

『所以我不理不管敵人;不讓敵人有傷害我的機會。愛與寬恕的力量就是如此活在我生命中;怪不得今天的我,原來已能寬恕而我竟然不知道。』


註1: 揚克裏維其(法國著名哲學家Jankelévitch)
註2: 遭際平生怨毒深,『繁華事散逐香塵』;循環天理豈無報,恕己饒人釋此生!』(根據杜牧詩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改寫)原刊於0212期【加傳影音】之《一筆勾銷》,並蒙陳耀南教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