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作者Mitch.Albom。在面對死亡,仍對生命充滿熱忱。週二課程:特別的一科,學生只有一個,沒考試,沒作業,沒畢業典禮,卻有葬禮,只因為這是授課老師墨瑞(Morrie)一生的最後一科,只有十四堂的課。當然,我盼望你也可以成為這科的學生!
『米奇,你是否找到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你對自己問心無愧嗎?』『你是否做了你想做的人?』
一個個問題重重地敲著米奇的心靈,讓他不得不捫心自問,他這十六年來,為了賺更多的錢,放棄了夢想,過一個看似充實,卻心靈極空虛的日子。
《相約星期二》,討論的是生死學。對於活著甚麼是最重要,甚麼是不重要,大概不是人常會去思量的事,但對於在預知自己死期的墨瑞老師,在知道自己步向死亡,他要思量:『我是要日漸萎靡等死呢,還是要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他選擇了以死亡作為他生命的最後重心。他研究死亡,以它為教材,用勇氣、幽默及開放的態度來對待生命,並將之啟發學生,留下他的心得,讓必死的人可以從容面對,為來生作準備的同時去善用今生。他透過米奇告訴我們生命中真正值得重視的東西,讓我們知道應該如何的生活。
布蘭迪斯大學社會系教授墨瑞從小家貧,他母親早逝,與父親疏離,有一個患小兒麻痺症的弟弟。他以教育工作成為自己的人生目的。他毫不看重學生的分數,只盼學生像一個選手跟教練學習,然後迎向生命中的比賽。他以人生智慧教導學生,以談心的方式、開放態度來進入學生的生命中。他更啟發學生的人生觀,接受即使第二名沒什麼不好。
他的學生米奇,麻省布蘭迪斯大學畢業,成為體育專欄作家。與家人朋友疏離、用成就來滿足自己。直到他因報社罷工,從電視轉播中得知敬愛的老師墨瑞Morrie病危,他才驚覺自己只是追名逐利、日子被忙碌填滿卻迷失了自己。到再會老師,他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透過每星期二與墨瑞相聚,看老師勇敢的面對死亡仍去探究其中的意義,更用心地與米奇分享,使他僵化的心得到軟化,再重新看待生活。
墨瑞誠實地面對自己在死亡面前的脆弱、恐懼與悲傷。他對人世的眷戀與不捨,但在這些情緒的背後,卻展現了那洞察生死的清明與平安。墨瑞積極的面對死亡;他告訴世人死亡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當你必須到另一個世界時,你作好準備;並對這個世界了無牽掛!他希望走得平靜,也讓人安心,他做到了!
墨瑞明知要走了,在走過有限的生命中,他細心體貼地給人安慰、激勵與充實而有意義的回憶。對比那些輕言放棄而自毀自殺的人,留給人不安、恐怖、內疚的痛苦回憶,墨瑞這種滲透生死的情操高尚得多了!
《相約星期二》不斷地提醒我們思考: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打轉,生活好像半睡半醒,追逐著以為重要的東西。我滿意我的生活嗎?我,究竟要什麼?這正是這部電影要我們自問的。
『死亡』像一個濾隔,濾掉生命中的雜質,留下的會是甚麼?如莫瑞教授所說:『一旦你學會如何面對死亡,你就學會如何活著。』
正如聖保羅說:『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的榮耀。…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四:16─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