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方寸之間 - 徘徊

《觀點與角度》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這學期的主日課程,我開的一科名為『基督徒的生活藝術』。最近的那一課是『言語的藝術』,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耳聽未為準,眼見未必真。在角色扮演中,其中是用同一對白:『恭喜升職』,但分別以誠懇的祝福及妒忌的嘲諷來表達,來說明去傳話語、覆述聽來的,如果不計算感情、情緒與及當時環境,則會有偏差。另外是再以兩幅圖,一是巫婆與美女,一是鴨仔與兔仔,說明了目擊証人也會出錯,很視乎看事件以線入手抑或以面入手。

一次偶然機會,翻閱一本畫冊,翻到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類似山貓的油畫,立刻吸引到我的注意,那貓閉目靜止的蹲在雪地上,後面應是一個山洞,洞口有不少樹枝,掛著垂雪,還有貓後的山洞。從小就對貓情有獨鍾的我,不單被那貓的神情所吸引,最令我神往以至目不轉睛的卻是山貓後的小小雪洞。我看畫不單欣賞技巧、筆觸、畫中的情、景,還有最重要是意境。那是一幅Robert Bateman 的畫,加拿大人對這位加拿大名畫家一定不會陌生,他最擅長畫野生動物,不信?你可到任何一間畫廊﹝尤其是外國人經營的﹞,包保你隨便一幅Bateman的畫,都發現到他的特色。每一種動物,在他畫筆下,每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姿態,無不將那一種動物當時的情緒、神態表達的淋漓盡致。其他,筆觸細膩,真如攝影機一樣,也不必細說了。從這幅畫,我一直目不轉睛,看到山洞後應是一個別有洞天的世界。Bateman的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把我的思想,帶進很深邃的空間。

這幅畫我多次與好友分享,但可惜的是認同我的看法的,少之又少。大多只看重那貓的毛,每一條都纖纖地浮現,很有立體感。看到貓的神情也不少。單單沒有人感覺到那黑洞別有天地,反而大多不以為有什麼好。她們寧選一些家庭、嘉年華會等熱鬧溫馨的畫。似乎只有我獨愛那皚雪孤清的落寞感。這豈不正好反映了人的喜好、取捨各有不同而影嚮了觀點與角度?

人的主觀喜好,決定了他對事對人的看法,包括好與壞、愛與惡。我一個朋友一直很討厭動物,她看這畫就搖到頭也幾乎掉下來,頻頻說:『真不明白這隻貓有什麼好看?瞧你,對著一整天也看不厭。』說真的,我真的看不厭!

其實這反映了人生百態,同一幅畫,有人愛,有人惡,同一個人,有人欣賞,有人批評,同一個人做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透過一幅畫的分享,已可窺全豹。

回想我們機構過去三年的努力,主內兄姊有欣賞、有鼓勵、有感激,但也有批評,甚至中傷。其實基督徒常說真理越辯越明,而事實卻少有人真的認真去從多角度看,理論上一件事物越多人看,就應有愈多不同角度,而因之產生多觀點。多觀點,相應意見必然多,而意見多,在華人社會尤其明顯,就是產生或多或少的爭拗。爭拗無所謂,如果真理真的越辯越明,怕的卻是這些爭拗,批判,成為日後永填不平的鴻溝。原因是辯者往往都只持一個甚至認為是惟一的角度、一個(惟一)的處境、只有一個(惟一)的觀點、一個(惟一)的意見、把其他人的都一一否定,說是真理越辯越明,而實則只相信權威只得自己一個。這情況,說明了現實與理論總是有一定的距離的。

總之,歸根究底,我寧願簡單地相信:觀點與角度不同而已!

我喜歡Bateman的畫,不多的角度,卻有無聲的言語,景物不多,重細微的描繪,卻有一份引人遐想的含蓄;給我有推開視線、擴展胸間的感覺。透過想象,你可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對動物的熱愛,使你能感受到廣闊天地之間,造物主並沒有忽略一隻小小的貓、渺小的狼或狐狸,甚至天邊的一隻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