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急風山澗 - 衝激系列

《露西亞離開之後》沉默的暴力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歷史將記取的社會轉變的最大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11 ─ 馬丁•路德金

『我們絕不要沉默─盲目的順從和怯懦的精神是惡霸存在的原因,極端的說,是屠殺發生的原因。』2

墨西哥電影《露西亞離開之後》,我為主角的遭遇悲哀,亦為了那集體欺凌而憤怒,更為人性的冷漠而悲嘆。在現實生活中,此類遭遇不是鮮有的,只是大家都噤若寒蟬而已。

少女Alejandra醉後糊塗和男生發生性關係,過程並被拍下被全校瘋傳, Alejandra不敢讓父親知道,只默默地承受壓力。大夥見Alejandra沉默,變本加厲欺凌她,從言語暴力轉為肢體欺凌。Alejandra不懂反擊,隱忍、沉默,旁觀者也沉默!

欺凌開始

兩男生性侵了Alejandra。掙扎間她摔壞了那男生的手機。面對雙方家長,男的說討論功課時Alejandra發怒摔壞手機。Alejandra怕令父親煩惱,她忍。她沉默,旁觀者也沉默!

欺凌昇級

女生們迫Alejandra穿上裸露的衣服,又剪掉她的頭髮並將照片傳開,擺弄她是蕩婦專勾引男生。旁觀者沉默!

欺凌成『群』

Alejandra生日,十幾人強迫她吃特製的生日蛋糕,直到嘔吐,用蛋糕塗污她的臉,然後一哄而散。旁觀者沉默!

欺凌之終

教學之旅,幾個女生把Alejandra關進廁所,讓她被男生猥褻。十幾個同學將她拖到海灘營火派對,強行灌醉她。兩個男生更把她當作便斗撒尿在她頭上。把她丟到海中去沖洗尿臭味。天暗浪大,Alejandra消失在漆黑的大海中。所有人隱瞞了這個事實,所有人也沉默!

遺憾結局

知道Alejandra被海浪沖走,對這群學生的惡行,父親、校方、警方都束手,學生們相互指責。其實Alejandra只是躲了起來!父親憤怒下綁架一男生也讓他命喪大海。

這一連串悲劇,錯在『沉默』。真正受害者沒被同情,一般站在道德高地之輩,自己不單沉默,反認為受害者要饒恕,使欺凌者變本加厲。旁觀者看著人受苦,保持沉默。

沉默、姑息,最終演變成暴力;受害者竟變成加害者,可悲可嘆!

何為暴力?

暴力不單指欺凌的行動,旁觀者的沉默也是暴力,漠視他人受苦的更是幫兇,不加關心也是一種漠視的欺凌。電影中的大部分學生只是沉默的旁觀者,對受傷者沒予以援手,這刻意的忽略,是無形的欺凌。而師長對於事件不深究,也是無形的暴力。冷漠、放任、不加以救援,都是暴力與欺凌的幫兇,是共孽!

當我們目睹真相卻不發一語,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不是中立的,道德和良知從來不可能保持中立。3 人常常拒絕承認明明擺在眼前的事實,在有意無意中,成了沉默的同謀者。

沉默的同謀存在於社會各階層,在家庭、教會、社會,國家,在在充斥著沒穿衣的國王,基於恐懼、痛苦、羞恥,或難為情等種種複雜情緒,不敢亦不願聲張。真相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像屋中的大象, 4 明明巨大無朋,人人假裝沒看見,當它並不存在。那頭大象站在客廳裡,人人輕手輕腳地繞著它走,因為大象的存在並嚴重影響著屋中人的生活。

為何沉默?

保持沉默不是沒有立場,而是基於:

  1. 自己也有道德的問題,在道德的議題上沉默,來掩飾自己的罪惡感。5
  2. 偏袒,因為交情特別。
  3. 『被不合群』6 ,精神上被自己的同類群體孤立。
  4. 冷漠,事不關己。
  5. 虛偽等同禮貌。
  6. 怯懦,沉默成了自我保護的機制。
  7. 自私,怕被誤會譁眾取寵、出風頭、不識時務、甚至神經病。
  8. 無勇氣,逃避承擔。
  9. 習以為常,見慣不怪。
  10. 怕開罪某些人。
  11. 習慣否認以求自保。
  12. 缺乏安全及自信。
  13. 漠視危機。
  14. 善意。

社會輿論形成『沉默的螺旋』7 ,人們的觀點如果是少數意見,就會保持沉默,如果是多數意見,就會勇敢表達。而媒體的關注會傾向於多數派,於是弱則越弱,強則越強,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只要有一個小孩子的一句:『皇帝都沒穿衣服!』就已經可以使這只大象迅速地癟下去。同樣地,只要有人不再沈默,許多悲劇都可以避免。

沉默後果

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說,你是好人嗎?默不作聲,你是在助紂為虐!

『惡人的劣言壞行固然可憎,好人視若無睹的緘默更可怕。世上許多不幸,源自沒有說出口的事。我們雖然自認只是不兇一辭的旁觀者,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沉默的共犯……。』8

選擇對邪惡默不作聲,不但成了邪惡的幫兇,也害了自己;如果他還逼迫其他正在發聲的人,要別人跟他一起默不作聲,那麼他更邪惡。  

沉默不是中立的,對不公義的事出聲,不但是一個選擇、是一種權利、更是人的義務。面對不公不義的事,很多人都選擇沉默,因為事不關己,但是,身為基督徒,面對不公不義的事,就不應該沉默。

結語

愛因斯坦說:『我會對社會上,那些我認為是非常惡劣和不幸的情況,公開發表意見;對它們沉默,會使我覺得是在犯同謀罪。』

田中芳樹說:『在所有的情況下。忍耐和沉默不見得是美德。在不該忍耐的時候忍耐,應該講話的時候緘默,徒然助長敵人威風,敵人更將得寸進尺。』9

約伯說:『………我的舌上豈有不義嗎?我的口裡豈不辨奸惡嗎?』10

但丁說:『地獄裡最熾熱的地方,是留給那些在出現重大道德危機時,仍保持中立的人。』11

耶穌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份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12

伊維塔澤魯巴維爾指出:『沉默會使道德腐化,因為它為醜陋行徑開方便之門。難怪沉默和保密是壞人們的重要武器。畢竟殘酷和腐敗都是在暗中滋長壯大,要想把它們去除掉,需要我們用最明亮的光速去照射。』那麼,是繼續沈默,讓邪惡大行其道,還是直截了當地對邪惡說:『你就是邪惡,你必須停止作惡』?


註1: Sandra Sasvari在《邁克爾•傑克遜和人性》書裏的一段話
註2: Sandra Sasvari在《邁克爾 .傑克遜和人性》裏的一段話
註3: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註4: 唯塔.傑魯巴維(Dr. Eviatar Zerubavel)《房間裡的大象》(An Elephant in the Living Room: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yday Life)。
註5: 電影《罪與默》The Silence
註6: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與恐懼有關﹐恐懼程度高的人比恐懼程度低的人更傾向於合群。出於對歸屬感的依戀,他們通過沉默來實現溫暖的“合群”房間裡的大象就這樣在“合群”的人們的相互擁抱中越長越大。
註7:『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是由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於1970年提出。她觀察德國選舉時,當人們發現自己的 想法與環境不同時,會產生一種趨的行為,而逐漸保持沉默,甚至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趨向主流意見。
註8: 摘自《房間裡的大象》(An Elephant in the Living Room:Silence and Denial in Everyday Life)
註9: 田中芳樹著『銀河英雄傳說』借小說的主角楊威利說
註10: 聖經中約伯記六29-30
註11: 詩人但丁《神曲》
註12: 聖經太廿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