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雯在童年時目睹母親酗酒過量酒精中毒而死,這陰影影響她變成一個自我放逐、玩世不恭的人,長期藉酒精來麻痺自己,染上酒癮與毒癮,終日流連於酒吧、舞廳等場所。酒後駕車誤撞民居,被判進入重建中心戒酒戒毒。男友點出了卡雯的逃避:『人生就是要避免更多可能失去的痛苦』。卡雯在重建中心多次回憶童年經歷:母親的酗酒使她失去了應得的關懷與愛護,姐姐對她的冷漠,使她對親情的渴望成為她內心潛意識的焦慮。酗酒、嗑藥、與性愛,成為卡雯的處理焦慮的方式。這象徵了她內心的三種思想:一是渴望母親的愛,藉與母親相同嗜好來感覺拉近了與母親的距離;二是逃避沒有愛的被遺棄感;三是對酗酒厭惡 ,因酗酒造成母親的死亡而產生的反向行為。卡雯的自我放逐正反映了人類心靈永恆的需要—愛的填補。這是電影《28 天》的故事。 逃避孤單
孤單,不是指隔離獨處,有些人雖然地域阻隔,但心中有愛有盼望,心靈就得到滿足。有些人在喧鬧的歌聲舞影中,感覺卻極孤單。這種心靈的孤獨是與自我價值、自我認知及(或)自我型態失去聯系。所以有人會去跟隨一些內容可能荒誕陸離、甚至是天荒夜談似的風俗或信仰,對之深信不疑,因為只要它能將自己的內心空虛感取代,依附它就是最好的避難所,使自己可以逃避最害怕的孤單無依感。
母親的死與姐姐的冷漠使卡雯陷入了最深層的孤單中,連人最起碼的情感關係也沒有。卡雯透過酗酒、性愛及嗑藥行為來逃避孤單無依;似乎可稍解內心的痛苦,但她反而失去身體與生命的自由。
起初卡雯在重建中心無法獨處,無法真正安靜下來,她心煩手震。直到她面對同類人當眾表達對她的不滿,與及姐姐在眾人面前說出對她的積憤;由歇斯底里的反應,慢慢地轉變願對同類人付出,然後在對方的回應中感受到朋友間患難與共的友誼。
在重建中心,卡雯因擲不出好球而洩氣,使她體會挫折是無可避免的,而學會面對無法改變與控制的事實,透過內心對事件的正面理解,去找出自我可以掌握的其他方向,來化解事件所帶來的憤怒、煩惱和沮喪。
卡雯與類似遭遇的人相處28 天,讓她重新找回自我及珍貴的友誼;她重新走進人群;透過脫離身體被癮癖拑制的痛苦而得生命的自由,而童年陰影被友誼昇華為正面人際情感,心靈得著重建;由依附物質、被動、悲觀轉變為心靈的平靜、主動、樂觀。
有人死亡,使她感受到生命的無奈,死亡可以隨時降臨,這使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認。重建中心為卡雯提供了一個她需要的空間,讓她在反省中心靈得洗滌、苦毒得沈澱,在心靈清明中知道自己的墮落和痛苦的原因,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在短短的二十八天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心靈得到的轉化與提升,她重新認識自己變得自愛自重。 心靈安息
上癮行為是缺乏安全感的低層次的心理反應,使人不敢面對現實而加以否定和逃避,它不是疾病更不是無可救葯;心靈的平安與滿足是掙脫癮癖的鑰匙,當人覺得安心、感恩與滿足,就能關懷他人。內心能持定在平靜安穩之中,即使有壓力窘迫,都有能力回復自然的平靜狀態。當人的心靈在平靜的狀態,學習活在當下,就能運用常識和智慧來克服困難,在不斷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懂得愛護自己,培養正面的生活習慣,享受生命中的奇妙,就能取代不安全感,又因由上帝而來的愛與能力,治癒我們過去在人際關係中經歷的創傷,活出充滿生機和盼望的人生。 生命所依
現代人生活都不由自主地被推向前,忙碌和高壓已使人喘不過氣來,更遑論去感受人生喜樂哀愁了。一個人常處於備戰狀態,隨時要迎戰下一場莫名的競逐;不斷的負荷和壓抑,情緒容易變得混亂失調。無時間空間停下來享受一下所擁有的,何來安心、感恩與滿足?內心又怎能在平靜安穩之中?人的安全感是建基於有所靠賴有所依附,惟一可依附的是創造我們的天父。
記取聖經的承諾:『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太十一:28;約十四:27)『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1)神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耶卅一:3;賽四十一:10)』
我們都需要這樣一個機會,也許是28天、或更長或短的時間去正視現在;面對自己並學會珍惜自己,瞭解自己又肯去面對自己和正視自我的問題。最重要是找到人生真正的需要,一個可倚可靠的創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