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急風山澗 - 衝激系列

《活著,為了什麼》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梅艷芳的遺言被引為經典:『珍惜眼前人』,說易行難,如何珍惜?如果自己的生存意義也弄不清楚,連自己也不懂珍惜的人,如何懂得珍惜他人?

今日進步的醫療及科技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素,死亡就顯得很遙遠很陌生,人也不自覺地抗拒。但年來的災難如911、SARS、H5N1、AIDS等奪命病症、地震海嘯洪水等等災患,人在震撼與驚嚇之餘,更感無助與無奈,更多人仍不能接受世事無常與生命脆弱的真實。

貝克爾 (Ernest Becker)1 認為當人失掉對死亡應有的恐懼,生活就會失落而混亂;而人又卻怕失落和混亂,惟有用幻想來逃避面對,像駝鳥一樣,當然再也不會有危機感。當生命真的受到威脅,就失去了判斷的能力,分辨不出那是否真確,意識中更不相信竟會發生。所以當死亡臨近或剎時臨到,就感到恐懼、措手、不捨及更多的悔疚!

一步登天

他,艾迪,其貌不揚、腳有殘疾,他被稱為『艾迪.維修』先生;是遊樂場機器維修員,每天重複重複的工作,苦悶又孤單,人生毫無意義。他怨命?當然!他怨被命運操控,怨為甚麼他要有一個有沉默怪癖又極暴戾的父親。他欷噓生命白過;過一天算一天,七十年轉眼就過了!

悠悠八十載,到了生命裡最後一小時,他仍覺生存無價值。直至在天堂遇到曾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五個人……。只是,他實沒想過,自己會在一剎那間就跨出了地界,登上了天家!

幾個月前的某一夜,有四個年輕人來到『紅寶石碼頭露比遊樂場』。其中的尼基因不習慣將鑰匙鍊帶在身上;就除下車匙放進外套的口袋,再把外套綁在腰上。他們玩遍了所有遊戲機,到高速的『幽靈飛車』;『把手舉到空中!』其中一人喊道。他們全都把手舉向空中,大叫大笑!  

他們邊走邊談笑邊喝著啤酒。在停車場,尼基摸遍了整件外套的口袋,忍不住大罵髒話,因為,車匙不見了!

幾個月後的一天,遊樂場的『旋轉車』正在高空轉動,突然一聲巨嚮,車被卡住了,整個翻轉,一個小女孩從高空掉下,艾迪飛身上前撲救卻眼前全黑……突然一切都靜止下來……

後來在車軌上找到的,是一支不知從何而來的車匙。

在天若地

艾迪『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他童年時代的『露比遊樂場』;天!怎會是七十五年前的『露比遊樂場』?他見到一個藍色皮膚的人……

艾迪:『我現在人在那裏?……甚麼?天堂?…怎可能?』

藍膚人:『這是天堂啊!…為甚麼不是?難道你長大的地方就不可能是天堂嗎?人常常忽視自己的出生地;可是,在最不可能的角落裏卻最有可能發現天堂。』

其實,這只是藍膚人的天堂,因為他一生坎坷,直到在『露比遊樂場』棲身,得到艾迪的父親的照顧,渡過他一生中最幸福和自由的時刻。

藍膚人:『你明白了嗎?這裡不是你的天堂,是我的天堂!』  

我死你活

艾迪七歲時在街角玩接拋捧球,忘形地衝出馬路,遇上藍膚人的車子,為了閃避他打了好幾個轉,失控衝進了橫巷受傷,扶傷下車就心臟病發倒在地上失救而死。艾迪不知道拾球竟會令一個從不認識的人送命。

藍膚人:『我一直在這裏等你呢……我們(五個人)2 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裏都有一個存在的理由,你當下也許不知道那理由是甚麼;而天堂,是為了讓你認識你在人間的一生。……』

真的,沒有一個生命是無意義的,只有當你花時間去覺得孤單苦悶的時候,你的生命才會是沒有意義。

艾迪:『我還是不明白,你的死帶來甚麼好處?』

藍膚人:『你活下來了啦!』

艾迪:『我救了那個小女孩嗎?……那我豈不是白白送死了?就跟我這生一樣,白活了!』

藍膚人:『沒有誰的生命是白白浪費掉的,如果花時間去想著自己有多孤單,那才是浪費時間。』

藍膚人代表著犧牲。犧牲了自己而成就了他人的存活;沒有了犧牲,就不懂著存活的意義。

生死消長

往往在無心的情況下的失誤,才最是讓人心傷內疚;

艾迪:『都是我太笨才會那樣莽撞,跑到馬路上,為什麼你要為我緣故而送命呢?這樣很不公平啊。』

藍膚人:『公平這東西,不是決定生命與死亡的,如果公平決定人的生死,好人就不會短命。那死的應該是你而不是我;可是我活在世上的時候,死的是別人也不是我啊!飛機失事你並沒有在那班機上、你的同事生了病,但你沒事兒。所有事情都存在著平衡,一消一長的,生與死都同是整體的一部分。』

艾迪:『但是,對你而言,我完全是一個陌生人。』

藍膚人:『陌生人?是你遲早會認識的家人!』

『我要走了。而你還有其他人要見。』藍皮人輕聲說道。

『等等……我把那個小女孩救出來了嗎?在碼頭上,我把她救出來了嗎?』藍膚人沒有回答。

『這麼說,我的死是毫無意義了,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愛迪感到一陣失望。

『沒有一個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只有你花時間去覺得孤獨,你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藍膚人使他明白,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所有人彼此之間都有關連。藍膚人退著走向墓穴,臉上綻出了微笑,他的皮膚忽然變了,變成了淡褐色;光滑平整毫無瑕疵。艾迪覺得那是他見過最完美的皮膚。

害命救命

第二個人是上尉。他們在菲律賓被俘擄,伺機逃走並把煤礦坑及所有房屋燒毀。艾迪在火光中看到糧倉裡有人影。他衝進去卻中了槍。從此艾迪的腿瘸了,一生前途盡毀。

上尉指了指艾迪的瘸腿;『因為,是我,』他說,『開槍打了你的腿。』

『為什麼?你這個王八蛋!為什麼會是你?』七十年來的積憤使他發狂地一拳拳的擊打上尉的臉、又把他的腦袋往地上撞,上尉讓他盡情發洩。

『因為,你會死在火場中!你瘋了似的要衝進去,誰也拉不住你;而在一分鐘內之我們得逃離火場。』上尉平靜地說。

『我的腿!你斷送了我的生活!』愛迪怒火中燒。

『我毀了你的腿,是為救你的命。』上尉不動聲色地說道。

『那場大火中,你的精神崩潰了。我不能讓你活活燒死。我琢磨過:腿傷會癒合,我們把你從火裡拖出來。…你犧牲過,我犧牲過;他們都曾經犧牲過。』上尉說。

他示意艾迪往後面看,艾迪剛回頭,一聲巨嚮地雷就爆炸了。上尉被炸上二十尺高的天空,成了碎片;一副燃燒著的骨架,上百塊燒焦的血肉;飛越過泥土地落入了榕樹林裡。

毀了自己一生的人就是救了自己的人!很諷刺很荒謬,知道事情的真相常叫人分不清是羞愧抑厭惡、感激抑難過!你曾對自己的犧牲感到憤怒?會認為自己付出了許多?其實犧牲只是人生的一部份,犧牲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可誇可悔恨;而且當你以為你犧牲了,其實它並沒有失去,而是傳遞給了另一個人。只不過你還不知道那是誰與及得到了什麼而已。

愛恨交纏

第三個人是『露比遊樂場』的女主人露比,她的丈夫為愛她而傾盡財力去建『露比遊樂場』。曾重建後的遊樂場,造就了許多家庭的存活,當中有不少引起了恩怨情仇的故事:

艾迪以父親的不可理喻,無情無義,甚至心底對父親鄙視;覺得他一無是處,令他也受累。露比在地上畫了一個圈,圈中的父親不顧性命跳進水裏去救一個差點污辱自己的妻子的朋友。

『你父親本想追殺他,但他下不了手,因為他知道米基不是壞人。只因為他丟了職失意下醉酒,失去了判斷力能力。』露比說。

『甚麼朋友?…我會讓他醉醺醺淹死…』艾迪滿是怨恨。

『當初你父親找不到工作,是米基求碼頭老闆並作擔保。你出生後,也是米基把僅有的錢借給你父母,你才被養活下來。你父親很看重這交情,他救了他。但自己沒了氣力,在海邊躺上好幾個小時才撐著回家。之後肺炎,不久就死了。』露比說。

『因為米基而死?』

『因為忠誠而死。……境界更高的忠誠,使人至死不渝,是人與人對彼此的忠誠。…他死前曾仆倒窗前彎身越過窗台,微弱的力氣拚力叫著你和你母親的名字……那一刻,他似乎發洩了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愧疚與遺憾。』

他望向父親,『爸,以前我很氣你,也很恨你,現在我明白事情的經過了。當初是因為我不明白,我不懂你的人生,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我不了解你。可是,你是我父親啊,現在我願讓這一切都過去,好嗎?好不好?我們能不能讓這一切都過去。好不好?你聽見了沒有?』艾迪大聲叫喊!

『你聽見了沒有?爸?』艾迪近乎哭求的柔聲說。他對父親的憎怨釋放了!

你可能對父親或母親有解不開的心結,但憤怒是一種苦毒,從你身體內部侵噬你,是傷己傷人;憎恨人的人生不只是白活,更對未來失去方向。

愛沒終點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個真愛的畫面。艾迪這段畫面是一個夜晚。那晚,她穿一件黃色的洋裝,秀髮上夾著粉紅色的髮夾。他倆隨著音樂起舞。他買了一杯檸檬汽水給她。她離去的時候轉過身向他揮了揮手。那一幕真愛的畫面,七十年來只要艾迪一想起瑪格麗特,這幕真愛畫面就會浮現眼前:她的手揮著,揮著;她的秀髮飄著,當日感受到的愛意重現心頭。

這第四個人,就是他深愛的妻子瑪格麗特,此生唯一摯愛。同甘共苦,卻很快就走了。終於在天堂相見:『你覺得我太早離開你;你在生我的氣?……』瑪格麗特問。

『我有生你的氣,你真的太早走了。……你死的時才四十七歲…我失去了我這一輩子唯一愛過的女人。』艾迪低聲說。

『艾迪啊,你沒有失去我!失去的愛仍是愛,只不過形式不一樣罷了。你看不見我的笑容,不能為我端上三餐,不能撥弄我的頭髮,不能擁著我在舞池裏轉。可是,隨著這些感受退去,會有另一種感覺漸濃,那是記憶;記憶變成你的伴侶,你灌溉它,擁有它!……』

『當所愛的人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哩,咀嚼曾有的回憶……』

『人生總會結束,愛,沒有終點。』瑪格麗特平靜地說。

真的,生命總會結束,但愛沒有終點,所愛的人總有一日離開我們,這是無可避免的,只要彼此間曾經有真摯深厚的愛,就有可回憶的、可思念的、可等待的,就可以使你在接下來的日子,細味那回憶的美好,那甘甜永存心底。

為死而生

艾迪見到第五個人塔拉,只五六歲的小女孩。她微笑著開心拍著手,走向艾廸,說出自己的名字。

『塔拉………你把我燒死了。』塔拉說

『你說甚麼?……你為甚麼會在這裡,為甚麼在天堂呢?』

『你把我燒死了。你害我好痛。母親叫我躲在糧倉裡……』

『當時你在菲律賓…那個人影…在那間小屋裏…』艾廸嗚咽哭起來,心底在嚎叫。

『我殺了你…我殺了你。原諒我…原諒我吧!上帝…我到底做了甚麼?…我到底做了甚麼?』

眼見焦黑的肩膊與傷疤斑駁的皮膚,只有一隻眼睛,光禿的頭佈滿了堅硬的疙瘩。塔拉死於自己手上的罪惡。艾迪驚恐、內疚佔據了心胸;她的微笑讓他崩潰。他把頭埋進手心,想到自己受傷後所吃的苦,想到自己因為失去了一切的怨怒,想起上尉付出的生命,想到燒毀最後一間糧倉所看到的人影…。艾廸哭了又哭,哭到眼淚流盡,哭到抽搐不停。

『我一輩子沒有盡心盡力,我一文不值,一事無成,我自己根本不應該活著。』艾迪難過的說。

『不是的,你救了那小女孩,你推她的腿…,你保護了她的安全。』塔拉對他說。

『我感覺是拉她的雙手,我不是推她的腿。』但是艾迪說。

『不是她的手,是我的手,我帶你來到天堂,保護你的安全。』塔拉回他說。

艾迪並沒有白活的因為他終於救了那個小女孩。

誰該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不只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人人都會有像艾迪一樣有最有密切關係的家人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是你遲早會認識的家人。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如果當初沒有對方的影響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你!艾迪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你的人生中也一定會遇到,即使陌路相逢地擦身而過,也有意義。

艾迪的人生很平凡,在遊樂場工作,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他是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別人。『我』其實包含了『你』,你的生命裡都有別人的生命,而自以為微不足道人,可能是他人生命中的主角,所以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多少人是直接間接地為我們付出或犧牲?也許是至親好友;也許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他們也許有意也許無意;只是你我不能超越時空限制去知道彼此對生命的影響而已!

所以沒有一個是不該活著的,每個人都會是他人的『五個人』;某人的死亡可能是為了讓另一個人活著,而活著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帶給另外一個人的意義;當你影響到另一個人,另一個人又會影響到另一個人,人生就是如此生生不息,一段段不同的生命互相交匯,是每一個獨立的生命互相影響而構成整全的人生;沒有人可以自己完成一個整全人生,所以沒有人有權放棄自己的生命。

惜取眼前

你回顧過往的歲月,不妨稍作停頓;問問自己,我得了甚麼?又失了甚麼?也許在工作上或在感情上,你遭受到挫折或痛苦,讓你覺得人生沒意義;你覺得全世界都背棄你;你試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所有與你有關的人,你是如何給他們影響?有一天你到了天堂,你會遇見那五個人?

你回想,你曾經在某時某地有人對你難以忘懷?或是某事件使你對他充滿感激?這些記憶會讓你重新看自己、看世情。每個生命在互相碰觸才產生改變而得以整全,所以一個人的存在與死亡,絕不是自己的事,有些人遇到挫折,就覺得全世界都背棄自己,而不想活。但有多少人曾為你付出為你犧牲?所以,沒有人可以任意對待自己的生命,否則你如何面對那些為我們付出或犧牲的人﹖

艾迪在天堂裏見到那五個人,其實是艾迪生前生活中的五段記憶,記錄著他成長中的各個階段,出生、長大、衰老、死亡,然後在天堂為他解答生前的疑問。梅艷芳的遺言被引為經典:『珍惜眼前人』,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生存意義,先學會珍惜自己,才懂得珍惜他人!因為每個看來毫不相關的人,卻可能是影響你一生又會被你影響一生的人,那是多嚴重的事!所以你應該認真的活著,應該盡全力去讓自己的生命更美好。

你以為你有權自決結束生命時,你要問一下是不是該得到他們的同意呢?沒有人的生命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完成的;所以你也不可以自行結束自己的生命,否則怎能對得起那些為我們犧牲付出的人呢?起碼,你應先徵得五個人的同意!?人生不是一趟孤獨的旅行,每個人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一個看來跟你毫不相關的人,卻可能是為你而死的人,也可能在等你為他帶來意義與影響。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認真的活著,盡自己的全力讓生命更美好!當你付出自己時,你才真正的活著,當然世界不會因為少了一個你而停止,但是因為少了一個你而改變,你是重要的﹗

結語

艾迪,你真令我羨慕!我跟著你在天堂走了一遭;跟著你思考人存在的價值。或許我比你幸運,因為我還有今天,可以去想想如何活得更有意義。我也期待未來我在天堂會遇見的那五個人。天堂是怎麼樣的?我可不想管它呢!我最渴望是見到爸爸,只想跟他說:『老豆,我很好呀,你好嗎?』  

信仰告訴我們,今生只是生命的一種形態,人只是過客。肉身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因為我們的主耶稣已在十字架上勝過了死亡並且衪已復活,衪為我們將來的生命預備了地方。你所付出的絕對不白費。我們能活著,也許是因為有另一個人為我死去,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所以即使只是一件我們認為無關緊要、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許就是有人正等著成為他們意義哩。


註1:貝克爾(Ernest Becker)寫的《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
註2『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1967年,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 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世界上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只隔了六級分離關係。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Peter Sheridon Dodds等人利用互聯網再度精確地驗證了Milgram的理論。他們招募了166個國家6萬多人來進行研究。參與者被指派要把一封郵件寄到十八個目標之中的一個人的電子郵箱。這十八個目標與參與者毫無關係,他們可能是美國教授,澳洲的警察,或挪威的獸醫。參與者首先將電子郵件寄給一個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再將電子郵件轉寄給他的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以此類推,直到最後到達目標爲止。這個實驗得出了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的關係鏈的長度中值爲六人的結論。可參考Dr.Mark Buchanan所著的《NEXUS》,中文譯為《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