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嚴峻的時刻……可能是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我…向我…的子民們……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傳達這…個消息。』國王喬治六世神情緊張,結結巴巴斷續地:『我呼籲…我的子民們萬眾一心在時間…的歷練中團結向前…任務將會……困難重重…前路可能烏雲密佈……在此……我們虔誠地…向上帝承諾…如果我們大家堅定信念…上帝會保祐…我們必將勝利!』這一次大舌頭演講,鼓舞了士氣低落的英國軍民,更成為英國史上最著名的演講之一。這是《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電影與同名的著作中的片段。
時為1939年英國被迫對德宣戰,國王喬治六世通過廣播向全國人民發聲,鼓舞了英國軍民,對第二戰的勝利功不可歿,口吃的他承擔起英王重任,與丘吉爾一起熬過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讓英國與歐洲重歸和平。
Albert 是英王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與曾祖父即女王維多利亞的亡夫的死忌同日。維多利亞心愛丈夫對Albert的降生覺得安慰。但他父親喬治五世深以為憾!
Albert 從小口吃,父親覺羞恥不讓他在媒體面前曝光。因偏愛長子 Edward 對 Albert 十分嚴厲且操控。嚴苛的父兄只會吼叫他,他更加退縮!Albert 是左撇子,父親硬要他改用右手。他天生膝外翻。步行會疲倦跑步會痛楚亦容易摔倒。為了雙腳不影響王子形象的觀瞻,他被逼佩戴矯正器,令他承受更大的疼痛。
負責照顧他的保姆也視他另類,對他殘酷且兇悍,他受虐待、捱餓,致他發育不良健康不佳。長達三年才被父母發現撤換保姆,可是已構成了無可挽回身心靈的傷害!
Albert 的童年充滿了孤獨和憂傷,他活在哥哥光環之下,自卑而口吃、沒自信。不幸的童年陰影,使他恐懼畏縮無法表達自己。
Albert 從沒想過會、也不想當國王,他明白他沒有兄長愛德華八世天生的魅力,加上因為口吃而經常受辱的經驗,使他極度害怕面對公眾。而身為貴族,經常要在公開場合暴光,在在都成為他極大的壓力。
忽然父親喬治五世駕崩,長子愛德華八世繼任。誰料他不愛江山愛美人,為要與一位離婚婦人結婚,不惜拋冠遠引,置國、與家的責任不顧。Albert 無奈臨危授命,接這燙手山芋繼位。他十分不快樂、焦慮和憤怒,其實是對王位的恐懼。
這時納粹德軍開始擴張,二次世界大戰如箭在弦,佐治六世要挽救全國的信心危機,必須挺身而出帶領全國人民抗敵。
恐懼心理影嚮 Albert 竭力逃避與人溝通,自我封閉讓他恐懼更難與人交往。然而,因他的良善與敏感,反而令他比哥哥更有國家民族感情與承擔。以他的口吃狀況,登上王位後面臨向群眾公開演講,他卻恐慌到連自己是 “King”,都無法說得清楚。王后伊麗莎白找來澳洲的語言治療師羅格幫助他,羅格先從心理入手,Albert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恐懼,重建Albert的自信。他慢慢地擺脫了童年的陰影,在羅格與夫人耐心的幫助下,六個月的努力,喬治終於能順暢地說“King"!他終於講出了最著名的一次演詞,鼓舞了當時二戰中的英國軍民,振奮了全國上下。
Albert 要履行國王任務,他首先要把自己從父親的教育方式禁錮下、不健康的自我形象中掙脫出來,心中的意念才可以自由透過言語發聲。Albert這一類的口吃,不是言語能力的問題,而是從小被打壓,不能自由去表達,他的心緒一直困在恐懼驚惶的桎梏中。於是他不能為自己發聲,一生就只能有口難言。
然而,成了國王喬治六世,為了國家福祉的責任,他必須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過程中間有氣餒有惱怒,卻因他童年忍受羞辱的經歷,有助他的堅忍,也成為他屢敗屢戰的動力,努力的拼勁,令人敬佩!
喬治六世是國王,但也只是一個凡人,他也會失望而流淚,也受過創傷,但在最愛的人支持下,以無比勇氣及毅力成功征服了自己的心魔。
其實,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裡,誰沒受過傷?誰沒有創痛?有來自天災人禍的,也有自討的,有時是父母兄長為你承受了,或助你撫平了。但若沒人在我們身邊那怎辦哪?又如果傷害是來自家人呢?就需要你自己勇敢面對了。
挫折,痛苦,憂患,是我們成長不能少的營養素,少了它們,就發育不夠好。有了它,生命的價值才突顯寶貴,在困厄包圍下成長,就像一株小草,在天地間,渺小但堅強,渺小但仍有生命的目的與價值。我總相信,造物主造的每一樣,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意義,小如一根草,在疾風中才看到它是如斯的茁壯。
米蘭昆德拉說:『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了!因為人們從來就和想像的自己不一樣。』上帝為什麼會發笑?因為祂知道人力量的極限,沒多少能耐去掌控情事;上帝會發笑,因為人忘了還有祂!祂造人都是獨一無二、別具心栽。宇宙間就像一具龐大機器,人只是一顆顆小小的螺絲,我們微小但有價,是被愛的,我們要好好珍愛自己,好好地生活,價值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