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心有千千結 - 解執系列

邱吉爾的黑狗 — 黑狗的折磨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西洋畫或電影,常有攜犬散步的畫面,一隻忠心的狗陪伴主人左右,形影不離。英國首相邱吉爾把憂鬱症形容為『黑狗』,因憂鬱症真像黑狗一樣追隨他,至死不休。黑狗終其一生都沒離開過,他一直活到九十多歲,都被『黑狗』糾纏。邱吉爾歷任國會議員、副國務卿、內政大臣、殖民大臣以至首相等政要職。在任海軍將領時,戰蹟彪炳,大勝納粹德國。然而他斧經常情緒低落,自卑自憐,雖則成就斐然,但常自貶一事無成。邱吉爾坦承自己有心理問題,在陽台上他常會有一躍而下的衝動。他被鬱卒緊罩,以至他的口頭襌是『我完蛋了!』

以精神分析的觀點,憂鬱症很多時是源於孩童時期不良的親子關係。嬰兒在受疼愛、被擁抱,會養成自我價值感,成長中即使經歷挫折與失落甚至悲傷事故,也較易復原。因為他能信任易滿足,心靈樂觀。相反地,孩童沒有愛、遭拒絕、受冷落,造成思想負面、否定自己、覺被遺棄、沒價值。成長後即使擁有權力、性、財富,仍易感失落與沮喪;難有成功感、意義感與滿足感。內在沒有自我價值,少有安全感,這種失落,外在如何成功,內在心靈難感覺自豪。

邱吉爾上幾代有憂鬱症的歷史。他是早產兒,父母親幾乎完全忽略他。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自覺一無所有。為此他不顧一切地拚搏,贏得的成功;都滿足不了內心的空虛,只覺自己一事無成。邱吉爾用了在軍政上的功蹟去抗衡黑狗,加上寫作和繪畫來抒緩憂鬱。他寫了四十二本書,甚至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仍無法克服憂鬱,在九十多歲時他更患上腦血管硬化,生命最後的五年受盡了『黑狗』的折磨。

情感性疾患

其實憂鬱是一種情緒狀態,而情緒狀態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因此心情不好感覺憂鬱,並不就代表得了憂鬱症。精神醫學上對憂鬱症的界定是很嚴謹的,且必需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情感性疾患的症狀,簡單來說,可以從身體、情緒、智能和社會層面的表現來判別。

比較多見的是第一類:憂鬱症。憂鬱症的成因可能和腦內的化學物質 serotonin(血清素)有關,當serotonin濃度不夠時便可能導致憂鬱症。而遺傳基因也可能有關,故家族歷史中有憂鬱症患者,也較易患上憂鬱症。

身體層面─睡眠障礙、進食障礙、排泄障礙。

情緒層面─情緒低落、乏味、缺動力、冷溝通、自我中心、不忘過去、沒有未來、感官及意識扭曲。

智能層面─認知扭曲、話少、思想及注意力不集中、少判斷力、易妄想。

社會層面─乏主見、難溝通、退縮、自卑、儀容不整,無能自理能力。

至於第二類:雙極型情感障礙,又名躁鬱症。不在這詳明。

生命的『原痛』

根據真實案例拍成的電影『怒燄狂花』(Child of Rage) 或譯為『雙面天使』,提供了一個十分典型的治療法,正正與『感動治療AEDP』1,不謀而合。

才七歲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凱莎琳,弄死鳥窩裡剛出生的小鳥、毆打弟弟、用大頭針把狗戳得滿頭血流、破玻璃劃破男同學的臉、色誘爺爺、試圖殺死疼愛她的養父…。無道德觀,喜操縱,迷戀血和死亡,慣用暴力。凱莎琳顯然是位帶著生命

『原痛』(original pain) 的小孩。『原痛』是美國著名心理輔導家 John Bradshaw 提出的,他認為在童年時未能抒解而壓抑下來的情緒,潛存在人的生命之中。長大後這些情緒會不由自主地爆發出來造成傷亡。

凱莎琳生長在破碎家庭,房子到處都是垃圾,臭氣薫天。十八個月大的凱莎琳,被綁在桌子腳,躺在廚房冰冷污穢的地上。父親醉酒就對他妹妹施暴,當妹妹漸長不易得手,還是嬰兒的凱瑟琳就受到殘忍的性虐待。幼時的遭遇,使凱莎琳的心理極不尋常,她暴怒、兇殘、說謊。壓抑的原痛在不自覺浮現時,往往有報復的意識,讓曾傷害他的人也感受痛苦;忘記了或不知是誰傷害他,就會隨意遷怒,對任何人都妄加傷害。凱莎琳的夢境是被父親傷害,驚醒後,無法面對『痛楚』的原痛,就痛毆弟弟。『瀕臨死亡』的原痛浮現,她就殺害小鳥。『被傷害』的原痛浮現,她用針刺狗。

恢復感覺能力

牧師夫婦收養凱莎琳,先要幫助她恢復感覺能力。

養母說:『她受過很嚴重的傷害,痛苦和憤怒使邪惡滋長,惟有愛和安全感使她接近良善和上帝。』養父說:『她有愛和安全感。』養母說:『但她感覺不到,也沒有能力去感覺。』

一個沒能力去感覺的人,當然也無法同理別人的感覺;那就什麼事都可以發生。凱莎琳推弟弟滾下樓梯;緊抓弟弟的頭猛撞向地板令他血流不止,對弟弟的哀求無動於衷,繼續施暴。

努力幫助凱莎琳對人有憐憫和同感,她才可以感覺到別人的感覺,這是阻止她去傷害別人的方式之一。

凱莎琳潛意識中的童年創傷壓抑經驗,通過夢境宣洩出來,見到了原來是生父傷害她,她說:『爹地,住手!住手!』凱莎琳遵照麥爾斯醫生的指示,將情緒發洩在代表生父的玩具熊身上,不再去傷害別人。凱莎琳坦然面對,勇敢回應,是她療癒原痛的起點。能面對生命原痛,表示她可以從傷害陰霾中慢慢走出來。 壓抑在心靈最底層的情緒,是被欺凌被傷害的憤怒,凱莎琳的憤怒是她防禦,她用憤怒掩蓋了被傷害、痛苦、絕望、害怕、羞恥等負面感覺;來保護自己的自我評價。

正視宣洩憤怒的對象

治療師在治療凱莎琳兩大堅持原則:

第一:毫無保留地宣洩情緒。

養父母對凱莎琳有三次暴怒的處理,都是撫平情緒,使她冷靜。凱莎琳冷靜下來,以睡覺為藉口逃開了,不再對話。將浮現情緒再度壓抑回去,這無助於凱莎琳的病情。

麥爾斯醫生反而故意激動凱莎琳憤怒情緒,並不斷地要她發出來、要她叫、要大聲喊。一次又再一次,醫生激起她的憤怒,讓她盡情地宣洩,再觸及她深藏的痛苦,進行醫治。當然,這過程對凱莎琳來說是痛入心扉的。穿越憤怒,進入痛苦,再進到與她心同理。這個過程便是榮格(Carl Jung)所說的『合法受苦』。

最易覺察的情緒,其實是最外層的,一般會是憤怒或憂鬱等。但憤怒或憂鬱情緒之下,反而是壓抑潛存著那最不願意去面對的情緒,可能是痛、恐懼或悲傷等。而外層的情緒揭開了,底層的情緒才能浮面。果然,凱莎琳抒解了憤怒的情緒之後,便碰觸到她憤怒之下的疼痛。

凱莎琳憤怒地叫:『我要殺了你!我要殺了你!我要刺你、我要揍你、我要燒死你…………』養母問她:『你覺得怎樣了?』凱莎琳突然捲曲身體說:『我好痛!媽咪,我好痛!抱我,媽咪!』凱莎琳在憤怒情緒抒解了,碰觸到核心的痛苦、恐懼及悲傷。她真正的需要是依附,是愛的擁抱。依附成為她治療的力量!

第二:扭正認知─要了解宣洩情緒的對象。

凱莎琳不清楚真正的傷害她的是誰,所有人都可能成了她報復的對象。麥爾斯醫生不斷地要求凱莎琳『看著我』、『對著我說』。當凱莎琳最後終於了解是生父傷害了她,他們立刻要凱莎琳分辨清楚。『聽著,妳的親父傷害嬰兒凱莎琳,但是妳的養父,他愛妳,妳了解嗎?』扭曲的認知開始轉化、離去。弄清楚傷害她的是誰,建立了正確的認知,在報復的情緒浮現時,她不會再錯誤地將憤怒轉移向無辜者宣洩。

結語 ─『依附感』(Attachment)是推動治療的動力

『依附感』是推動治療的動力,也是治療的核心。一次治療中,養母心痛凱瑟琳所受的痛苦而擁著她哭。凱莎琳問養母:『為嬰兒凱莎琳哭嗎?』養母說:『是的,為嬰兒凱莎琳以及世上所有其他受到傷害,需要媽咪和爹地抱他們、愛他們的小孩哭。』凱莎琳明白媽媽的難過,說:『不要哭!不要哭!』養母問她:『你覺得怎樣了?』凱莎琳流淚:『想哭,為妳哭,媽咪,為妳哭。我愛你,媽咪,我愛你,爹地。』凱莎琳終於可以感覺別人的感覺,能夠因別人的悲傷而感到難過,這就是同理心、憐憫與愛的呈現!

這也是『感動治療』2 精妙之處,透過敏銳的觀察與回應,引導凱莎琳先迅速地穿越自衛境界(Defensive State),進入放眼(Letting See),放下(Letting Go),放鬆(Letting Loose)。再經過她內心真情流露境界(Core Affective State)以放開(Letting Through),放出(Letting Out),放入(Letting In)。最後達致真我呈現的心境。凱莎琳的真我呈現(Core State)透過放心(Letting Be)真正活出真我,真你與真祢的痊癒過程。


註1: 【雨後彩虹】的核心理念,是源於美國籍猶太裔臨床心理學大師霍玉霞所研究及發展的『感動治療』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糅合並會通了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情感理論 Emotions Theory、臨床心理發展研究 Clinical Developmentalist Studies,體驗式短期動力心理治療 Experiential Short Term Dynamic Psychotherapy 及蛻變性研究 Transformational Studies。『感動治療』精妙之處,在於清晰地描繪及勾畫了一幅心靈地圖,先迅速地穿越自衛境界,再經過真情流露之後,最後達致真我呈現的心境
註2: 明風出版─【心靈寫真】之【雨後彩虹:心靈感通與生命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