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偶然在收音機聽到蘇庚哲、何良懋致電澳洲的陳耀南教授,談及奧運的一些趣聞及感想,其中一段對話很有趣,大意是陳耀南教授提及各國贏得金牌的成績,慨歎中國人在某些項目上永遠與金牌無緣,如標槍、田徑等等。他笑著建議其實某些比賽項目應按皮膚顏色分組比賽,分為膚色深色組、中度顏色組、淺色組、白色組。立刻有人回應說﹕「喂,你這樣說會被人視你為種族歧視,」南叔辯說﹕「這與種族歧視無關;如舉重也分羽量級、輕量級、重量級,這是體能分別,因為有些項目永遠是黑膚色的人奪標,這是由於體能的問題!」
聽來也有點道理。這只是一則趣聞,但在這一段短短的對話中,已立刻產生了一種「種族(膚色)歧視的反應」。在心靈形相學裏,有一類人是很獨特的,一接收刺激(來自聽到、見到或觸到),立刻會產生結論式的反應,中間往往沒了思考、過濾、分析的過程,就像一個缺了中間部份的環。於是出來了的反應,若不堵截、改變,這主觀的看法就演變成為結論,偏差的結論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與批評。引申下來,主觀看法既成為定論,再傳揚出去成為傳聞。由「趣聞」變「傳聞」的過程,若中間不加客觀分析,而傳將開去,結果變成以訛傳訛,失真失實了。
不久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及所謂「傳聞」,通常是「無意」或「善意」的居多。我認為「傳聞」通常總有一點是事實,有些人很容易由這一點點事實根據,加上自己的想像,和自以為是的推理,產生了一個估計性的結論,然後用言語或文字演繹出去,令事件逐漸演變成一故事,俗語說的「煲水」是也!
其實究其因,許多時候是言者無心,但聽者會卻有意,更可能因聽者的無知或誤解,而變為鐵一般的事實。
我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個經歷。一次的團體活動中,他告訴同組的一位團友說﹕「我今天不吃早餐,請你轉告同組人。」那人既沒問他理由,他也沒怎麼在意,反正是小事一椿而已。誰知原來這人接收的信息是﹕「哦,他一定不想與某人同席。」並轉述了這個信息。其實當時那人的接收,很可能受他當時的感受所影嚮,他憑觀察可能感受(認為)到我朋友有些不高興,於是這感受影嚮了他的觀察,很快地有了結論。他演繹後去轉達,語氣竟不自覺地在某點加強了,於是變成了﹕「他說他不吃喎!」於是引起了許多想像,有同組人追問為什麼,他竟答﹕「我唔知,可能有些人他不喜歡掛?」這個「可能××…..掛….」,就引起許多猜測,最後成為傳聞、煲水,再演變為是是非非,結果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風波!
心靈形相學中的第七型人是探索型,這類人其中一樣性格特質是說話誇張甚至講大話。這不一定是他蓄意的,只是他做事喜歡憑想像,處事粗枝大葉,不求甚解,靠估是這類人的慣性,而且往往把想像的當成事實,最慘是連他自己也相信那想像的是真的而言之鑿鑿,無意害人卻害人不淺!
探索型的人較容易落入此種沉溺之中。性格傾向是對新的、有趣的事物,格外易被吸引,於是不自覺把接收的信息吸收、擴大,加以想像後,誇張地傳出去。那種不著意、順口說說、急急發言而不顧後果(因為這類人通常不會想得那麼遠); 許多時候形成了人際關係的緊張。而探索型的人亦傾向推卸責任,於是很容易被人以為此君常常講大話、作野作大。有時甚至他會把聽來的,加以演譯,變成自己的「身歷其境」,這才是大問題!
在上帝的光照下,人要明自己的性格特質和易陷的沉溺,嘗試向第五哲思型發展,去學習安靜,凡事三思後行,多思多想才行動。轉移學習方式,不單憑接觸,而是加以思考,這兩者結合,成為知行合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