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鏡中人 - 洞明系列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原載於【加傳影音】36期0102號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蘇東坡

真羨慕蘇東坡的瀟洒飄逸!

有人多年來的夢,就是泛舟水上,飄然遠引;拋開一切,不用追名逐利,撇開世務煩瑣,迴避人間週旋;有時那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很令人覺得厭煩,疲倦,恨不得可以像蘇學士般「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有這種想法的人在心靈形相學中應屬第四型,被稱為藝術型或浪漫主義者。這型人的性格特質很有創意,尤其於藝術方面甚有才華,而性格也是獨特的。

第四型的人很接近道家思想。根據徐復觀先生的看法,他認為道家的人生態度其中就是藝術的人生,係指追求自然,追求個性的解放發揮事物與及個人的本質,再盡情地體驗快樂和達到完美的境界。這種明顯地與儒家重仁義的人生態度完全相反,儒家人生,要顧及對社會的影響,作為人的責任,一切以目的、責任、有用、為依歸。而前者則為藝術而藝術,為生活而生活,為存在而存在,是無拘無束的人生觀。」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這種道家型的人物:林黛玉本生長於官宦之家,但不幸地她父母雙亡,林家家道中落,於是她投靠外祖母的賈府,寄住於「大觀園」中。

曾經滄海

第四型的人,通常來自一個比較不完整甚或破碎的家庭,從小就有很深刻被遺棄的經歷,常常被誤解。在他人格形成初期,由於缺乏了雙親的角色模型,於是自己創造模型給自己來認同,而這些認同,是來自自己內在的感情及想像力,這種性格的塑造,使他顯得非常獨特;有很特別的個性。林黛玉正是一個很典型的這類人物,無人會反對她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

敏感睿智

第四型的人很聰敏,很有自覺性與及反省能力,也由於他有高度的反省能力有極強的自覺性,使得他非常敏感;也因敏感,始能在藝術方面有較高的感受能力,而產生豐富創造力。

他感情豐富,但亦由於敏感使他容易傾向神經質、易怒,亦較為自我,情緒亦較為波動。由於聰敏故反應快,但反應卻多由感受支配,有時欠缺理性的平衡。也因此有時顯得易衝動。

第四型人在九類氣質型相的人中,是最為矛盾與極端的一型。由於成長過程的被遺棄,形成他那極度自卑的性格,這種自卑和歡,苦惱人生無奈及不公平,於是逃遁到另一極端,自暴自棄,甚至有可能自虐,以至自毀結束生命。

與此同時,這類藝術型的人,內心深處有極重自卑感;卻又有極強的自尊心,盼望努力得到他人的肯定。從小的被拋棄的感覺,造成他對自己經常的判斷,不單只對自己有高期望與高要求,以致形成很大的壓力;更因為經常的判斷,而又常覺不足,也認定因此而得不到父母的愛。於是在他的生命中積極努力,要取得成就,以期嬴取他人的欣賞。這種內心不自覺的補償作用,使得他成為一個極其發奮向上的人,而且毅力驚人。

這型人內心深處的情緒是而抑鬱的,當遇到挫折、批評,或者很多痛苦、困難、失敗,他就會落在極其沮喪與自憐的境況之中,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孤芳自賞

「欲叩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蘺;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問菊》-林黛玉

如果根據林黛玉這一首詩,他寫的「問菊」,可知她朋友極少,常感孤寂。她以菊花自白,道出那種隱逸,孤芳自賞的獨特品質。由於從小缺乏雙親的模型,於是他比較容易傾向情緒化,為人較為神經質,而且由於缺乏雙親的照顧,內心深處有極不安全的感覺,於是很容易猜忌,敏感於別人的看法,更因自尊心極強,極之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批評,但表面卻漠然,像是不在乎;尤其是她生命中覺得重要的人,她極渴望被那人肯定。由於這種性格,使得她看起來很冷漠,缺乏感情。這種極強的自我保護形式,使她與人的關係保持距離,也是她安全感的所在。

全心全意

第四型的人對感情很執著,儘管外表看來冷冰冰,無感情似的,實則用情深且專,只要一觸動他的情,他會死心塌地,甚至為愛犧牲一切也在所不惜。金庸筆下的小龍女就是一例。她自幼長於冷寂的古墓,並棄絕七情六慾,她自己也一直認為人生就是這樣;對一切淡淡的,沒有愛,沒有恨,因此死亡也不外如是;沒有欲望,所以亦無甚麼失望。但一愛上楊過,就顯出她對愛情的偏執如死的堅強,她三次離開楊過,均是以對方的好處為依歸。她的愛是自然而真摰,絕不矯揉造作更不忘回報。這一點林黛玉也不遑多讓!生命短暫,她們對愛情不信任,卻又對愛情付注全部生命,全部心力,這是她們悲哀。

真我丰采

第四型的人與人相處的時候,往往流露真誠,奇怪是這種真誠並非矯揉造作,更沒有任何不良動機,連他自己也不自覺,發自內心的一種純真。他的內心有很強烈的需要,是極渴望人看到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因為在潛意識中,可能他也感覺自己是獨特的,他很希望人能明白他。奇怪的是,他的獨特,並非刻意造成,而是他的氣質有非常獨特的一面,他無意吸引人,但他的真、他的飄逸卻像陽光似的,往往吸引了很多人圍繞在他身邊。由於他的真,使他對人無防範而易受傷,更易招人妒忌,而他自己對這方面卻沒有很強烈的反應,可說毫不敏感,因為他習慣了獨來獨往,對這類的事情,他不屑或不在乎去計較;可能自少缺乏安全感,於是覺得被誤解是很自然的事,也很覺無可奈何的事。這類型的人常常有很深刻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

嚮往死亡

林黛玉對死亡充滿了高度的推祟,在行動中更表現了她對死亡的看法。大概第四型的人的浪漫品質,把死亡也美化了;且性格及思想方向的消極,事事先往壞處想。林黛玉有兩次的行動,被人稱為精神葬禮,就是「葬花」和「焚稿」。焚化詩稿,就如埋葬鮮花,她的葬花詞就像為自己作的輓聯,焚和葬,是她對死亡的解釋。她感慨生命如花淍謝,人生就像過客一樣,死亡如回家,不應帶走一絲一毫塵垢,故有「質本潔來還潔去」之語。

奔向何方

第四型的人很有創意,追求完美。這種創意與完美很容易透過藝術表現出來,因為藝術的至高境界,就是真善美,這正是第四型的人心靈深處所渴望追求的。但是由於過份的敏感,對他人的評價顯得過份關注與在乎,常落在被排斥被拒絕的感受中,這牽引出他從小埋藏於心內深層的創傷,於是很容易落在沮喪抑鬱的情緒之中。他們需要努力,在信仰上找出路;尋求並相信神的信實,成為他信仰的基礎,代替他追求的外在價值成就、與及他人的肯定。並且努力尋求聖靈的幫助,在心靈深處,結出喜樂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