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係不同地區,用不同的名字上網:我叫做深水捗驚魂,又叫做今晚番埋黎,唔同地區上網有不同名字,有時我叫做Michelle,我結婚無耐,我好寂寞,但我又好內向,我最鍾意做義工,....」-黃子華棟篤笑之『拾下拾下』
ICQ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網上活動,透過ICQ,可以與陌生人毫無顧忌去傾訴;不怕把真面目展現人前,可交任何的朋友,不高興又可以絕交,不用負責任,因為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正如俗語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在日常生活的重重壓力下,人被逼要戴上面具,笑臉迎人。但在網上就不同了,在ICQ中,可以沒有壓力地在網上漫遊,隨意隨心,我可以變了另一個人,發表的任何言論、扮演任何角色;在一個虛虛實實的天地,與一個也知道是虛假的對象溝通,雖說是真假不分,但其實是有意識的角色扮演,投射了內心世界真實感受。
這種多重人格與「心靈形相理論」的三號人相似,三號人稱為表演者、成功型或地位尋求者。這類人面面俱圓,俗語所謂吃得開。一個人從小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明白只盡本份並不足夠他必須超本份並要做到最好,才有價值才會被愛。
許多時候人多熱鬧的家庭,孩子易受忽略,所以要有表現才被家人知道有他的存在。如果能讓家人以他的成就為榮,這樣才能贏取愛與接納。於是他要吸引人注意,不惜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而去扮演討好人的角色,這使他失去自我。他覺得被關心的只是做了什麼事、成功或失敗,他只需要成功地活出人期望的角色,從來沒有人關心他的感覺,似乎成功與快樂是相等的。
一般三號人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密切,最重視母親的看法,沒甚麼比讓母親以他為榮更為重要;所以對於母親的要求,他會做到百分百;這種與母親的密切,往往成為他婚姻出問題的關鍵。
母親最關心是他長大後是否出人頭地:成為律師、醫師、工程師等社會認可的崇高地位。可能從小母親就告訴他,長大後一定要做傑出的事;這並不等於要他成為傑出,而是要他做的事傑出。所以有些三號人要盡一生的努力,都一定要成功;例如要在其他同父異母的手足中特圍而出,不單要為母親爭一口氣,也要因此贏得父親的留意與肯定。父母親愛他不是因為他可愛,是因為他能幹。達至成功的過程並不重要,重要是結果,是否勝出。這種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不停地扮演別人期望的角色,要得到最多人注意和欣賞,成為他人生的目的。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就是長年活在顯赫尊貴的地位中,已無法分辨何為虛偽的奉承、何為真實的感情與忠實。
當他年老時,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對女兒們說:「我現在就要放棄我的統治、領土以及政務了,請告訴我,你們當中哪個最愛我?情愛最篤者,邀賞最多。」
這日日被臣子屬下虛捧成為習慣的國王,竟然完全忽略了最真實的情感,往往在於忠實的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中曼妙的言語。果真三女兒為難了:「怎麼辦呢?我心裡愛,但我口中不會說。」
就這樣,三女兒被視為不愛父親的不肖女,被趕出家門。
這個趕出家門沒有財產的女兒,連帶考驗了兩個分別來提親的鄰國王子對情感的態度:其中一個放棄提親,另一個仍相信三女兒內在心靈與情感的高貴,把三女兒帶走了。
三女兒走後,悲劇立即發生。父親一無所有以後,竟然發現兩個女兒情感立即轉變,嫌父親脾氣不好、嫌父親伺僕太多,鄙視嫌厭的言語不斷,最後李爾王憤而出走,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老人。他這時候開始想念三女兒,卻無顏面對。流浪日久,李爾王因內心苦痛不堪而瘋了。
後來透過一忠心耿耿的忠僕的幫忙,李爾王終於與三女兒見面,並在半清明半瘋傻中,懇求三女兒原諒,被三女兒擁抱,破碎的心得安慰。誰曉得劇情急轉直下,立即發生三個女兒間的戰爭,三女兒竟然慘敗被俘,儘管大女兒二女兒也惡有惡報的死了,國土由其中一個正義的女婿執政,但三女兒已被絞殺,李爾王也心碎而死。劇情大悲劇已終。
對李爾王而言,與三女兒在獄中仍是他最快慰的時刻。他說: 「我們一齊進監獄,像籠中鳥一樣歌唱,我跪下求妳饒恕,我為妳祝福,我們便這樣活著,笑那些廷臣誰得寵、誰失勢;誰飛騰、誰消逝;誰在朝、誰下野....。」
李爾王終於找到完全不需要依憑外在任何添加的財富權勢,便可以擁有的真愛。這是他當年為王當政時,永遠無法明白、無法看清楚的。
而三女兒與李爾王的死,正說明了這樣不依權勢財富而有的真愛,在這世間是何等難能可貴,甚至稀少到無法見容於勢利的世間。
於是李爾王比其他三大悲劇,更強烈的蘊含社會價值批判,與世態炎涼下、真情難以見容於世間
一個專注成功的人,他會認為要得到愛,一定要成功,而失敗的人是無法得到人愛的。從競爭成就中肯定自己的人,很難接納他人感受與自己感受。有時為了爭取認同自己形象,以自欺來維持公眾形象;所以他慣於掩飾、說謊、偽裝。對自己的角色與工作關注多於家庭,形象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認為人會根據他的形象來斷定他的成就。要得人重視必須懂得表現和推銷自己,發揮自己所長,要與眾不同,才能被人肯定和認同。
他表現有自信、有野心、活力充沛、行動敏捷、效率高,工作賣力;但你會發現他無深度,只重有聲有色。通常一個目標未完成成功的推動者,讓人相信:任何事都可以造成。要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具有競爭性,他把焦點放在勝利。很少冒險,萬一失敗,他會迅速展開下一個計畫。最怕被認為是失敗者。但其實他沒有了自己,不明白自己感受,亦不明他人的感受,因為他沒有時間去感覺情緒。
由於這種思想,他內心世界會不自覺地輕蔑侮慢人、只重價值而沒感情、為達目的而建立關係。所以他有極好的人際關係。但其實他可以運用他的熱誠和希望激發別人和人群,為達到有價值的目標而與人建立起深厚的連繫。
其實他如果認定人生是一個競爭性的生命,一定分出輸贏,他的人生就為輸贏所操縱,他需要轉念,在永恆中尋求真愛,在上帝原創中,他是有神奮進與進取的形象,但扭曲了成為只求成功而不擇手段,他最大的欠缺是愛!他要學習愛,要尋求上帝的愛,要明白並相信在聖靈的啟迪中,人可以活得真活得美。並且在上帝的愛中得肯定,嘗試接受上帝無條件的愛,相信世間仍有真情真愛,人生的盼望也不止於地上的成功,這一切都只是過眼雲煙,這樣才能享受生活,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