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回首來時路 - 懷緬

《畫中情》

作者: 張吳國儀女仕

中心新辦公室開幕舉行感恩奉獻禮,來賓接近一百人,把中心擠得水洩不通。中心最令人觸目的不單是大堂漆上大膽創新的桃紅色,也不是辦公室漆上深綠色;而是偌大的牆上掛上了一幅十六世紀荷蘭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浪子回頭』的仿印畫。那是從我自己的所謂『珍藏』借出來的。是他根據聖經路加福音的故事而畫,這故事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

耶穌所說的眾比喻中,我最喜歡這故事,我為那慈愛的父親深受感動,更羡慕那回頭的小兒子,只是對那作兄長的反應有點可惜。從小聽不少牧者解經,總是對那哥哥的行為眨抑得一無是處。那時我不同意,心想:這是人之常情嘛!試想,做哥哥的為家庭辛苦勞碌,父親甚麼也沒說,反而那老么把家產散光,回來卻得到上賓似的款待,還為他大事慶祝,把最好的給他(詳見路加福音十五章)。我反而有點同情那作哥哥的,父親不公平!

直到看到那畫像,才知道有些事是單憑文字是想像不到的,林布蘭把整個故事的『情』節都描繪了出來。十六世紀的畫特色是畫的背景著色很深沉,襯托出主要人物的面容,一般都面孔較光亮,叫人留意他們的面部表情;還有就是他們的行動!

你要留心畫中人的身體語言,才能明白畫中情!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慈父的面容。

我見那無言的父親,他低垂著雙目,我感受到隱藏在眼瞼下那雙充滿憐惜的目光,那神情,多看了連我的心也仿彿絞痛!還有就是他的一雙手,緊緊地有力地貼在浪子的肩膀;那份珍而重之的情懷,透過雙手的力我感受到;他那惟恐再失的心情,充份在緊緊擁著孩子的雙手中流露出來。這刻我感受到這位父親的憐惜、痛愛、為孩子受的苦而心痛之情,是更勝過重逢的喜樂。

這一刻,我為那浪子而感觸落淚,他何幸有一位如此愛他的父親;他何幸有一位如此明白他的父親;他更何幸有一位毫無條件地按納他的父親!

那作哥哥的,不容否認他對家庭的貢獻,更欣賞他對父親的孝心,不離不棄侍奉左右,觀文字的記載他的行為恰如其份,不過不失。但在晝中,我見到一個人,遠遠的站在父親身後,流露一臉冷漠,他的冷酷無情,透過他的雙眼表露無遺。

只見他冷冷的目光,緊緊地盯著弟弟,那眼神,叫我看了也感心寒。他毫無憐憫的心,是他的雙手出賣了他,他雙手緊緊互握,一點也沒有歡迎與接納的意思,他的身體語言說出了:『活該!你是應有此報!』

以這種心情來看那飽歷蒼桑的歸人,怎會體會他的痛苦?又怎能明白父親的心?他絕不會認同父親的做法,因為慈愛的父正用愛為飽受苦痛之子療傷!嚴正又講求原則的他,認為父親應給他懲罰,這才公平!所以他的表情是以批判的眼看父親的反應,結果父親不單沒責罰,給他的反而好像是獎勵,試問他豈能不怨憤難平?

這畫後面還有兩個人,可能是親屬,明顯地也是旁觀者,保持遠遠的距離,對浪子的一切,雖未至於毫無感覺,但明顯既不表歡迎,亦不拒絕,保持中立,不想表達個人立場!冷漠──這也是許多明哲保身的人處世的一種態度。

我被這畫深深地觸動心靈,我們何幸有一位愛我們的天父,當所有人認為我們無可葯救、當受到人的冷漠對待、當至愛親友也冷眼相對、當我無人接納,然而這一位天上的父親,就是這樣無條件地愛我、接納我,為我而死在十字架上!

林布蘭的這幅畫,把我更深刻地帶到父神面前,更清淅地看到自己何等蒙愛。哥哥的怨是有理由,但錯在是對人甚至至親的弟弟也毫無憐憫。這也給了我提醒:我是根據甚麼去決定誰活該受罰,誰應得同情?誰該被接納?我會不會有意無意地做了弟兄的審判官?

而浪子,他只是明白自己的錯,為自己的任意妄為存心悔改,就被接納。

有一天,當你有機會讀到路加福音十五章,請來我們中心看看這幅畫,也許是時候讓你反省一下,你會不會是那回頭的浪子,而同時,也是那冷酷無情的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