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的一本書, 夏目漱石1《我是貓》。主角是一隻家貓,貓主人苦沙彌,是個『像牡蠣一般把自己藏在殼裡』只知從書本中討生活,一有機會就大講知識可貴的教師。
『我是貓,我沒有名字。也不曉得出生在什麼地方,只依稀記得在一處陰暗潮濕的地方喵喵叫著的情形。我在這地方頭一次看到人類,也就是被稱為書生的那一類人,聽說他們是人類中最猙獰、可怕的…』哈,這本書是不是很有趣呢?
這家貓很有見地,不信?你看以下的言論,幽默之中充滿悲憫與無奈。(『喵!』原著沒有,是我加的,口頭襌啫)
『喵﹗銀行家每天總在擺弄別人的錢,擺來弄去,別人的錢就會變成和自己的錢一樣。』
『喵﹗做官的本來是人民的公僕,這跟委任給一定權限的代理人替自己辦事並沒有什麼兩樣。可是,在被委任的人行使權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錯覺:以為這是自己擁有的權力,人民對此根本無法過問。』
『喵﹗我們有愈來愈多的大學和愈來愈多的學生。學生們要拿學位,就得寫論文。既然論文能寫天下萬物,論文題目便是無限。那些寫滿字的稿紙車載斗量,堆在比墓地更可悲的檔案庫裏。即使在萬聖節,也沒有人去光顧它們。文化正死去,死於過剩的生產中,文字的浩瀚堆積中,數量的瘋狂增長中。』
很對我的胃口,你看如何?
貓偷聽到的金田與鈴木的一段對話:金田對苦沙彌的『不對金錢磕頭』,就惡狠狠地罵他是個『頑固透頂的東西』,要『懲治』他讓他『嘗嘗實業家的厲害』;鈴木譏笑苦沙彌『太傲氣、太不識相、根本不懂得算算自己是否會喫虧、打腫臉充胖子』,是個『缺乏利害觀念的家伙』。貓的感慨是:知識分子因貧苦而招社會輕蔑的可悲現實,那炎涼的世態在明治時代是很重的。要賺錢,就非得缺義理、缺人情、缺廉恥不可。
在貓眼中,也看出他們有很豐富的知性,但沒有生命力也缺乏意志。沒生活目的,以無為無求的高姿態來逃避庸俗平凡,為突出自己有別世俗金錢掛帥的超然生活態度;在反世俗和超然的面具下所隱藏的,其實俗念和貪欲。在重視知識、熱愛學問、輕視資本主義的好品質下,卻對真實的生命意義,完全無知。
我覺得悲哀的是,人類的痛苦是要在萬變世代中,不停地從不同角度去探求自我定位。人類在知性上、觀念上已有豐富的知識,但反而更少生命力、更缺乏意志力!
比如在洗澡那段,貓對於人類服裝文明不以為然,『到底是衣服重要呢,還是人重要?…』人的歷史好像成了衣服的歷史。當然這是較誇張的說法,但連貓也體察到人的捨本逐末的荒謬。營營役役像螞蟻一樣;生活是為了生存?抑或生存是為了生活?人類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只好以『看得開』、『食幾多著幾多一切整定』的假宿命姿態,生活看似無為卻是逃避。看似清高但在談笑間不時流露爭勝、競爭、尖刻的苦毒。
貓冷眼觀世情,社會種種荒誕現象,使牠最終憋不住了,寧願投『缸』(廚房水缸)自盡。人類與貓一樣,生命一定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找找看,你一定有,找到你才會活得興高釆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