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虎度門』,很有意思的電影,以傳統的故事背境來反影出並不傳統的思想,如蕭芳芳重遇她遺棄了的兒子;不單不後悔當年為了自己醉心的粵劇,不惜放棄兒子送與他人;更全不期望骨肉團圓。不過今次我並非討論這部電影,只是有些感慨,過去的粵劇或電影,都以大團圓為故事發展的目的,即使分隔多久多遠都會企求重遇重逢,那種彷如隔世的相會,令人覺的人間滿有希望,否極總會泰來!那種重逢的喜悅,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使我聯想到當我從事福音傳播工作時,時常會有意外的驚喜;有時遇到一些人,沒想過會是以前的舊朋友,竟會在這地相逢;又或是舊相識但沒有想過原來他們也信了主!就像這次做喬宏佈道會的合作同工,竟被我發現了一個既陌生卻原來又極熟悉的人,那種天涯逢知己的喜悅,令我深感冥冥中自有安排。
初時與那位弟兄認識,已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好像很稔熟如親兄弟的感覺。後來有機會細談,才發覺世事竟如斯巧合,原來我們在同一地區長大,不單同一地區─灣仔;更同一條街道─謝菲道;都是住在四樓連同天台;﹝整條街的天台都是共通的﹞;同是單號數,只相隔數十個門牌而已!還有;先後就讀於同一間幼稚園─端正學校,﹝位於灣仔落克道﹞。我才悟到那份親切感,那份似曾相識的感覺,原來直覺一早告訴了我,我們曾經相識!
每當重提童年舊事,那喜與哀,惱與樂;翻出了幾已遺忘的記憶!童年種種生活的片段,彷如昨日,而時光飛逝,我們都長大了。不過,無論如何,這個發現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看見對方就彷似走進時光墜道,重回往昔的街道,重返舊日故居。故此,『想當年』的話盒一打開就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就從所住的三層高的舊樓說起吧!
騎樓是我們最愛留連的地方,每天蹲在那兒俯覽街景;看各式叫賣的小販,各樣來往的人群。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望著對面的小巷口,目送父親的離去,直到父親的背影在小巷口消失,才無奈地轉身入內,那依依不捨之情,至今仍犖繞心間,只是那情那景永不復見。尤其今年我父親離世之後,每次回想倍感凄惻,惘然若失!
那小巷口,其實也有快樂的記憶。記得那裏有一間小商店,叫做六合棧,是我最愛蹓躂的地方,因為有孩子們渴望擁有的玩具,像水槍、豆槍、公仔紙,橡筋、七彩嬪紛的波子、紙鳶等等,原來我們都曾光顧過。還有街口有一間士多,叫做廣記,有我們最喜歡的零食:果汁糖、蓮花杯、白雲汽水、還有梳打餅夾麥芽糖。街口轉角的藥房,那討厭的老板把廁紙等雜物霸佔了半條行人路,真令人氣結。
再過一點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國民戲院及環球戲院,那裏我們返學放學都經常經過,最懷念的可不是那些粵語長片,而是戲院門口的小販擺買:熱蔗、烘魷魚、還有煨蕃薯、釀矮瓜、青椒、臭豆腐,還有酸木瓜、酸蘿蔔、甘草杬、一串串的魚蛋魷魚鬚,還有香口膠等等,現在說起來也垂唌欲滴哩!還有那些炒黃牛票的人,遇上電影賣座,就把票價炒貴甚至一兩倍。那些炒賣聲,加上小販叫賣聲,連同等候入場的觀眾人潮,把落克道一段擠得水洩不通。
說起打風的日子我們可樂了,第一,不用上學,這在孩子來說真是樂事。原來我們都對打風既感恐懼又覺興奮;尤其是狂風拍打前面簷蓬的星鐵片,砰砰膨膨聲此起彼落,實在剌激!我最難忘的是看到高高的巨浪拍擊岸邊的情景。謝菲道後面是沿海的高士打道,那時剛好有一幢樓宇拆了,我家後騎樓外望就是海旁,剛遇上颱風『溫黛』;只見颱風捲起重重浪,巨浪高達四層樓,既壯觀又駭人;但見海水隨風洶湧上馬路,捲走一切,那感覺好像滌盡凡塵,心靈湧現一陣快感。只是狂風過後,船翻樹倒,垃圾雜物散佈街道,那種蕭條景象,又帶來一種劫後蒼桑之感。總之,那印象很深刻。
再說那些背著重重的書包上學去的艱苦歲月,我們都經歷過擠巴士、步行和睡過頭要搭的士上學的日子;更難忘懷的是放學後背著書包走上二馬路找壁虎、掘狗仔毛 (一種可止血的植物)、摘聰明葉做書簽、總之其樂無窮。
說到天台,中秋節,那玩燈籠的日子用柚皮和月餅盒做燈籠,也可以玩上一個晚上 。有錢的就買兔仔、金魚、甚至走馬燈的燈 籠,一時間,紛紛點上臘燭,光彩耀目!那 時一大群孩子,也不管來自那一家,都聚在 天台一起玩。 到過年,最好玩的也是在天台燒爆竹和煙花,還記得我們把爆竹用牛奶罐蓋上,引 爆爆竹時鐵罐直衝上半天,發出轟然巨嚮,我們一邊掩著耳一邊走避,惟恐被鐵罐擊中,當時還不知危險,現在想起來也抹一把汗。
逛年宵花市也是我們視為大節目,只見一個個攤位,擺滿鮮花,嫣紅紫翠,目不暇給;加上一盆盆黃澄澄的桔子,一缸缸金閃閃的大柑;一棵棵紅彤彤的桃花,還有售買 玩具等小玩意的攤位;再加上如潮的遊人,鬧哄哄的。到晚上加上大光燈,把維園照明得彷如白晝。這些樂趣,是今天的孩子們無法經歷的!
說到看書,原來我們都是愛書之人,而且也看得很濫。說到金庸小說就眉飛色舞;像『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等,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其他如徐志摩、林語堂等作者我們都愛看;『水滸』『西遊』『三國』,和一些哲學性的書,如李天命、陳鼓應、牟宗三、卡謬等作品討論起來也深感過癮。當然少不了盧雲、梁燕城、楊牧谷等作品;還有許許多多的作者與作品,都為我們所熟悉和喜愛。客居海外,要遇得上對中文書籍既有廣泛地認識又喜愛閱讀的人可不太容易,我慶幸竟遇到一個可以這樣廣泛地交流閱讀心得的人。至於電影,話題就更多了,對於今日從事於傳媒佈道,這種交流,實在予我很大的幫助。
今天可能再也找不到昔日陪伴我們的二碼路、天台、小巷、廣記、六合棧甚至維園也可能面目全非,但昔日的孩子已長大了,過去的一切成為今天我們成長的基礎,從中實在見到神的恩典,因為最大的影嚮和最可貴的還是我們相同的信仰,而且都是在少年時便已認識主。今日竟在海外重逢;又為了共同的福音使命而努力。這偶然的發現使我對一直引領我們的天父心存感恩,知道祂的帶領奇妙遠超過我們所想的!